手机版
登录 注册 安全中心 客户服务:13819453590 (周一至周五:9:00-18:00)
当前位置:首页 / 日记

一个民族应该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

发布时间:2011.09.01   阅读次数:1840

水兵

男, 50岁, 178CM , 本科
一个民族应该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       五年前,我采访了一个回族男人,他是我老家的邻居。他结婚

一个民族应该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

 
  
   五年前,我采访了一个回族男人,他是我老家的邻居。他结婚不到两个月妻子就得了一场莫名其妙的病,在床上一躺就是15年。在15年时间,他小心翼翼照料病中的妻子,直到妻子去世。妻子在临终前对他说,你是安拉对我的恩赐,我死得很幸福、很感激!
 
   六年前,我在西宁火车站后面采访了一位卖瓜子的穆斯林大婶。她独自一人*卖瓜子支撑着一个家,还要供两个儿子上学。每一天她都累得筋疲力尽。有一天,她对两个孩子说,妈妈很想让你们读书成才,可妈妈我确实很累很累,你俩中的一个帮妈妈卖瓜子吧。可是,第二天,她又一如既往地把两个孩子送回学校。为了给孩子交学费,她把自己的家以几千元的价格典给别人。后来,她的两个孩子一个考到军队院校,一个在内地高校。她说,为了孩子的成才,吃再大的苦我都愿意。
   
  七年前,我采访过一个教师,他在一个非常非常偏远的山区学校一干就是16年。那是只有20多个学生的学校,平时买蔬菜等生活用品要走十几里山路。他说,我能够做的也就是教书,对于自己的民族,我能做的也仅此而已。所以,我很乐意。
 
   十年前,我在青海高原东部的黄河岸边采访,那是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河畔小村。村里有一个年轻人,在给村里的清真寺义务打水井的时候,一不小心掉下去脊椎摔断了。此后,这个年轻人就瘫痪在床,度日如年。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,听到这个消息后,带了好多东西风尘仆仆赶100多公里路,去探望这个素不相识的病人。这个老人叫冶丁奎,是青海西宁一个普普通通的穆斯林老人。后来,我通过多方渠道找到这个老人。这个普通老人的事迹深深地触动了我:在六年多时间里,这个善良的老人一直四处奔波,动员人们关注贫困地区,在宁夏的西海固、青海民和的马营、化隆的卡力岗、甘肃的临夏,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,那里的人们亲切地称他为“西宁阿爷”。在短短六年间,老人向各个贫困地区运去的种子、化肥、衣物等各种物资有十几卡车。在老人的手里有一本小小的作业本,上面详细地记录各个贫困地区农民的通讯地址。老人对我说,我已经是76岁的了,腿脚不方便,我只好将这些救济物资通过邮局寄给那些农民。
  
   11年前,我认识了两位德高望重的两人。这两位老人连续16年如一日关注民族的教育事业,并且将自己仅有的储蓄倾其所有,全部贡献给了这些学生们身上。这两位两人是韩明连和马秉文,他们已经是临近八旬的老人。
      
   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,走在茫茫的人海中,也许我们擦肩而过都不会有缘相识。但是,一个民族需要许许多多脚踏实地做事的人、需要许许多多心中有爱的人、需要许许多多心怀责任的人。一个民族应该尊重和推崇这样的人、这样的头脑和这样的灵魂。

日记评论 发表评论

微信

扫描二维码访问微信服务

手机端

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端

客服热线

13819453590

在线客服